电视剧《金水桥边》正在北京卫视红星剧场热播,每晚19:35两集连播。该剧讲述了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三十年间北京城里的时代变革,将镜头聚焦在老北京四合院里四个普通家庭的人间情暖,以小见大,折射出大时代的风雨变迁,堪称一部集年代质感与浓郁京味儿于一体的品质之作。
5月17日,北京电视台“欢聚一堂”系列社区活动邀请《金水桥边》主演王伟、李歌、王鑫走进极具老北京风情的什刹海街道,与这里的观众一起共话戏里戏外的精彩故事。
王伟饰演年代“潮女郎” 戏里医生戏外“病号”
实力女星王伟在剧中饰演了孙光大(李乃文饰)的爱人郑新兰,与赵春花(柯蓝饰)等人一起生活在小院儿中。与其他人物相比,郑新兰的这个人物的色彩格外明艳。大波浪卷发、大摆长裙、墨镜,郑新兰身上展示着那个年代特有的时尚元素,使她成为剧中不折不扣的“潮女郎”。活动中,王伟透露,作为那个年代里一位出身富商家庭,而且是留学归来的富家小姐,郑新兰确实比其他人的衣着打扮都更新潮一些。为此,她还自掏腰包给角色添置了很多套衣服。
在目前播出的剧情中,郑新兰、孙光大一家三口生活幸福甜蜜,但王伟却透露,不同于前期的色彩明丽,到了角色后期,郑新兰一家将经历很多的痛苦磨难,自己所饰演的人物,色彩也将由明丽转为灰暗。王伟表示:“这个人物基本每十年都是一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人物性格和色彩都不尽相同,角色后期与父亲断绝关系后的内心煎熬,从新疆归来之后的落寞,都与人物前期的活泼明亮差别很大,是一个很有纵深感的角色。”
王伟在剧中饰演的是一位妇产科医生,在剧组中她却是个“病号”,至于这种冲突是如何形成的,王伟表示,在拍摄一场戏时因为入戏太深,不慎摔倒,脚和膝盖都受伤了,直接导致了“二次骨裂”,直到现在膝盖上还有当时留下的疤痕,而王伟也带着绷带拍了很长时间的戏。这种带伤坚持工作的敬业精神,获得了现场观众热烈的掌声。
李歌再演贤惠妇道“好女人” 要善良更要独立
李歌此前拍摄的公益广告“妈妈洗脚”可谓家喻户晓,她温柔贤淑的女性形象也随之深入人心。此次在《金水桥边》中,李歌倾情演绎了一位传统色彩浓郁的“妇道人家”魏淑芬,一辈子围着丈夫与孩子转圈,上演了最平凡工人家庭里的喜怒哀乐。
聊到剧中的角色,李歌直言:“我饰演的魏淑芬是个特别善良的角色。她没知识、没文化,又生不出孩子,所以在那个年代很没有家庭地位,天天只能围着丈夫转,还要挨打,充满了无奈,我演的时候都特别心疼这个角色。”活动现场,还有观众谈到李歌之前在《家有九凤》中饰演的“六凤”也令人印象深刻。而被主持人问到,为何总是出演温柔贤惠“好女人”时,李歌笑称:“估计跟长相有关系,可能大家都觉得我长得比较朴实吧,所以都来找我演这种类型的角色。”而谈到出演好女人的心得体会时,李歌表示希望通过自己的角色告诉观众,无论什么时候,女人一定要学会独立面对生活,不能依赖别人。
警局文书竟是高材生演员 王鑫透露“新北京人”的“老北京情结”
王鑫的面孔观众们并不会感到陌生,从《风筝》中的“田湖”到《推拿》中的“马跃的父亲”,从《血刃》中的“毕泰”到《人间正道是沧桑》中的“谢雨时”,王鑫曾在多部热播剧中奉上过精彩的表演。此番在《金水桥边》中,王鑫饰演了一名兢兢业业的基层民警刘志田,他也是这个警局里“最有文化”的警察之一,肩负着文案记录等重要工作。其实在演员之外,王鑫还有着另一重身份,那就是中央戏剧学院的老师,教师才是他的“第一职业”,拍戏是为教育取经,把实战经验都融入到教学中去。除此之外,王鑫还是演员中的“高学历代表”,目前已经攻下了博士学位。王鑫透露,当时接拍《金水桥边》是因为整个创作团队自己都非常喜欢,而且又赶上暑假,就欣然接下了这个角色。
王鑫同时透露,作为一个“新北京人”,自己一直都特别喜欢老北京文化。“我上学时是在东棉花胡同、南锣鼓巷这附近待着,每天在胡同里耳濡目染听大爷大妈的北京话,特别有感情,有的时候听见那种特正宗的北京话,就觉得很亲切,很好听。自己拍戏的时候也会借鉴,包括邻居之间的那种相处方式,还有他们独特的语言方式,我们在剧中也有一些呈现。”
台上台下同寻老北京记忆 《金水桥边》展现邻里亲情
作为一部京味儿十足的戏,老北京的风貌、北京人的精气神都在《金水桥边》淋漓尽致体现出来。胡同、四合院儿、炸酱面,是老北京的风貌;仗义、抱团取暖、积极乐观,是老北京人的精气神。在这次进社区活动中,各位主演来到老北京风情浓郁的什刹海街道,将剧中的“老北京情怀”延伸到了荧幕之外。活动现场,三位主演都与观众交流了自己心目中的老北京。王鑫和李歌都纷纷表示,北京方言好听又特别。王伟则在现场表示,拍这个戏最感动的地方就是老北京的邻里关系,那种互帮互助的热乎劲儿,人与人之间格外亲近的关系,正是现在社会邻里之间所缺少的。
当天互动中,主办方还特别设计出各种展现老北京风情的互动游戏。“小吃大集合”环节特别呈现了“味觉上的老北京风情”,糖葫芦、艾窝窝、山楂糕、豌豆黄、芸豆卷、老酸奶之间的“接力混战”引来现场一片欢声笑语。而在“北京风物”环节,嘉宾和观众组成参赛队,根据大屏幕上的北京地标局部图来推断地标名称抢答,在现场一一还原了北京最代表性的建筑和景致。作为一部有着特别多探案元素的大戏,《金水桥边》还被称为“建国初期的《重案六组》”,为观众解密了一大批建国初期的大案、要案。而在最后的“现场大还原”环节,主演和观众的观察力、判断力、现场还原能力也得以展现。演员们被蒙住了眼睛,需要依靠手摸和推理来还原出观众所做的动作,现场热闹非凡,笑点不断,台下观众更是直呼“不愧是演员,学啥像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