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娱乐> 正文

《千秋诗颂》上新 高质量数据让AI更懂古诗

2025-09-22 20:34 光明网

来源标题:《千秋诗颂》上新 高质量数据让AI更懂古诗

9月22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CCTV-1)策划制作的中国首部文生视频AI动画片《千秋诗颂》上新,将于总台央视综合频道(CCTV-1)18点档播出,央视频App同步推出。本辑紧随文生视频前沿技术迭代,复现《赠汪伦》《凉州词》《画鸡》《赋得古原草送别》《登鹳雀楼》五首经典古诗的意境与情感,让中华审美风范成为科技美学中的主流审美。

《千秋诗颂》上新 高质量数据让AI更懂古诗

《千秋诗颂》依托总台“央视听媒体大模型”,联合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书生大模型”,通过AI文生视频技术,将字字珠玑、意蕴深厚的古诗文字转化为具有中华审美的画面,不仅再现了诗境,更丰富了诗魂。节目从第一辑到第四辑,逐步实现从“形似”到“神似”的升级。借助AI技术实现理解古诗,关键取决于节目组在数据端从“通识层”向“专业层”累积转变,当高质量数据达到质变的程度时,AI技术就可以越来越好地与诗人产生跨越时空的共鸣,实现“技艺交融、诗画双绝”的效果。这意味着在AI数据库中,高质量的中华语料越来越多,逐渐成为主流审美。

从发展趋势来看,人工智能模型对数据集的需求正从“通用知识”向“专业知识”延伸拓展,经过精细化标注的数据集已成为AI价值实现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基石,高质量数据集将成为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和产业应用的关键要素。《千秋诗颂》一至四辑节目在画面细节、层次等整体呈现上可以肉眼可见地直观感受到提升,这些优化离不开AI数据语料的高质量发展。

《千秋诗颂》第四辑中,“十里桃花,万家酒肆”的神仙场景让大诗人李白为素不相识的汪伦写下了千古名句《赠汪伦》,诗中景虚情真,生动呈现了唐代文人雅士之间的人情风趣;一纸独创的“海内文士榜”让诗人王翰不羁的性格尽览无遗,自带“葡萄美酒夜光杯”奔赴边塞沙场,留下千古绝唱《凉州词》;“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的才子唐寅在《画鸡》中过着日复一日的卖画生活,作画时却不忘表达自己“一叫千门万户开”的孤傲心志;《赋得古原草送别》用画面诠释了白居易儿时在符离草原的生活,“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句仿若对童年友情和草原自由自在的向往;当王之涣与王昌龄、高适三人登上鹳雀楼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时,此情此景行云流水般交融,千年后《登鹳雀楼》观山河气象如故人仍在。

《千秋诗颂》上新 高质量数据让AI更懂古诗

诗人们留下的不仅仅是表面的文字,更多的是内心深处对个人命运的不甘和家国情感的寄托。如何用视觉呈现精美绝伦的经典诗篇,激发人们的想象,是AI技术需要突破的难点。《赠汪伦》中极具中式美感的工笔风格,传统手绘的话,工序繁琐,借助AI技术,节目将40张场景美术图、71组镜头的制作周期从一年压缩至三周左右,在保持墨韵笔意的同时大大缩短了制作时间。

《凉州词》中精美的酒杯和香炉取材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唐素面高足银杯和唐绿釉陶香炉,通过AI技术还原,珍贵文物的前世于今生再现,大唐器物之美跃然荧屏。

《画鸡》首次尝试明代风格,持续丰富明代语料,让大公鸡活灵活现,与统编语文教材中的绘图一致,带来“课本插画动起来”的奇妙体验;《登鹳雀楼》中对鹳雀楼的全景复现,夕阳下的光影景象美轮美奂。(记者 肖扬)

(本文来源:日照新闻网。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对文章事实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或与本网联系。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陈健男(QE0022)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