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娱乐> 正文

这部“剧透”结局的谍战剧为何令人荡气回肠

2025-10-23 13:18 新华网

来源标题:这部“剧透”结局的谍战剧为何令人荡气回肠

电视剧《沉默的荣耀》海报

作为首部聚焦新中国成立前后台湾隐蔽战线斗争的剧集,《沉默的荣耀》凭借过硬的品质收获了收视与口碑的双丰收。该剧填补了谍战题材剧在这一历史领域的空白,让那段曾被遮蔽的、充满危险与牺牲的岁月,以极具感染力的方式走进观众心里,让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等革命英烈的光辉形象,穿越历史烟云屹立于当代观众面前。

题材突破 填补历史的空白

《沉默的荣耀》以真实历史事件为创作蓝本,聚焦1949年至1950年间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等在台湾的潜伏事迹,深度揭秘隐蔽战线的斗争细节,将谍战故事的残酷性与思想深度推向了新维度。

当时的隐蔽战线斗争,可谓在铁幕之下绝境求生。一方面,1949年的台湾深陷白色恐怖,人人自危成了基本的社会状态。对此,剧中的细节一一呈现:吴石一家刚到台湾,就看到保密局特务在街上肆意抓人、滥杀无辜,孩子吓得浑身发抖;朱枫虽有合法通行证,大白天走在台北街头,仍被特务以证件有问题为由扣押,差点无法脱身……吴石更是陷入密不透风的监控网:国民政府“国防部”二厅厅长段退之直接与他毗邻而居,吴石的日常行踪被实时汇报给“代理总参谋长”周至柔,就连吴石妻子的情绪变化,都会被当作“疑点”上报;特务谷正文对吴石进行全天候跟踪,持续给吴石的地下情报工作制造麻烦和风险。

另一方面,敌我力量悬殊。此时的台湾处于国民党严密控制之下,四面环海的地理环境更使得情报传递、人员转移等隐蔽工作难以展开。没有备用渠道,没有替补人员,每一次情报传递都成了“孤注一掷”。比如,剧中的张灏是我党在台湾情报网的核心交通员,因身份暴露,在接头时被谷正文围堵。为掩护吴石,张灏当场自杀,他一牺牲,整个情报网面临瓦解风险。此后,吴石为传递胡琏兵团增援金门的情报,连夜整理军援方案,赌美国人会认可这份方案,进而获得赴港洽谈的资格。即便到了香港,他也被谷正文全程监视,借口去联络站永春堂药店买药也遭遇特务的搅局,最终靠开记者会的险招才送出情报……每一步都如履薄冰,任何一环的断裂都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

该剧通过刻画白色恐怖下个体的孤立无援与坚守初心,将谍战剧的精神内涵提升到新的高度。当张灏在特务围堵中为保护战友而毅然自杀,当吴石在监视网中孤身传递情报,当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在身份暴露后视死如归……观众不仅看到了隐蔽战线斗争的残酷,更看到了信仰在至暗时刻迸发的人性光辉。这种在隔绝状态下依然不屈的坚守,让隐蔽战线这个题材焕发出前所未有的震撼力。

叙事创新 过程的史诗性

谍战剧的常规叙事模式是“悬念驱动”——观众跟随主角破解谜团、完成任务,最终迎来正义战胜邪恶的胜利结局。而《沉默的荣耀》与众不同,所有观众已经知道了历史的结局:1950年,因叛徒出卖,吴石、朱枫等不幸被捕,最终壮烈牺牲。正如该剧总编剧卢敏所说:“谍战剧中主人公功成身退的‘爽文’模式,不能用在本剧。”

不过,剧集并未因其悲壮的结局而陷入沉郁的基调。编剧团队巧妙转移了创作重心:“不重点写他们怎么牺牲,而是写他们在明知可能会牺牲,仍然选择拼尽全力奋斗的过程。”《沉默的荣耀》用大量饱满的细节,浓墨重彩地描绘了英雄们在走向历史宿命的征途中那些不屈的抗争,以及他们所创造的一次次胜利。

传递国民党计划对上海实施空军轰炸的情报,是吴石隐蔽战线工作的经典一笔。从航空煤油桶的细节,到国民政府国防部对舟山天气信息的“封锁”,以及空军的秘密会议,吴石推断国民党的轰炸目标极可能是靠近舟山的上海。识破阴谋只是第一步,如何在保密局的严密监视下获取情报,并把情报送出去,更考验他的智慧与应变能力。交通员朱枫以吴石妻子朋友的名义融入国民党太太圈,太太们之间的日常往来麻痹了监视的特务。吴石将情报有惊无险地交给朱枫,成功传递给组织。

在蔡孝乾叛变后,吴石的潜伏身份面临暴露,他宁舍自身,不弃使命,坚持让报务员将舟山群岛防务计划发往大陆。这份情报让解放军掌握了国民党的防御漏洞,为后续解放舟山群岛提供了支撑。

《沉默的荣耀》的可贵在于,不以“结局的悲剧性”而忽视“过程的史诗性”。在步步杀机的白色恐怖中,吴石等人每一次成功的情报传递,每一次在敌人眼皮底下的巧妙周旋,都是信仰在现实层面的凯旋。剧集的艺术感染力,正来源于这种在命运重压下依然璀璨绽放的英雄主义光辉。

在那个波谲云诡的特殊年代,吴石等革命者用宝贵的生命,为我们留下了“何为信仰”的最佳答案,更为解放事业的前行之路,点燃了永不熄灭的精神星火。

人物塑造 “舍我其谁”的担当

剧中核心人物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均为历史上真实存在的革命烈士。在此之前,或许有人知道他们是革命烈士,却不知道他们具体做了什么。剧集不虚构姓名的创作选择,打破了以往谍战剧借历史背景演绎虚构故事的惯例,带来强烈的真实感与敬畏感,让“隐蔽战线”从抽象的概念变成可感可知的行动,让英烈形象鲜活可触。

作为国民党陆军中将,吴石本有无数次“安稳脱身”的机会。1949年福州解放前夕,他成功推动318师起义,本可跟着部队公开回到组织怀抱——老战友吴仲禧特意赶来劝他:“你已经戎马倥偬半生了,为新中国立下如此大功,不必再冒奇险。”但吴石深知台湾情报工作的重要性,他对吴仲禧掷地有声地说:“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他主动选择留在最接近敌人核心也最容易暴露的位置。他的选择,藏着对隐蔽战线“情报价值”的清醒认知,更藏着“舍我其谁”的担当。

朱枫本已完成阶段性任务,组织也安排她回上海和家人团聚,这是她期盼已久的事。可是,当台湾的交通线接连断裂,组织急需人接替时,她坚决地把回家的机会搁置一旁,“现在只有我有去台湾的合法身份”,义无反顾地走进最危险的战场。同样,聂曦本可以过安稳日子,却选择跟着老师吴石走,跟着信仰走,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他们的选择看似各不相同,却都蕴含着隐蔽战线战士共同的伟大底色。这种伟大,在于“清醒的牺牲”。他们明知前路危险,但为了更长远的胜利,甘愿牺牲眼前的安稳,乃至献出自己的生命。这种伟大,在于“无私的舍弃”。他们或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或默默承受着家人的误解,为了让更多家庭过上安稳日子,“舍小家为大家”。这种伟大,在于“坚守的勇气”。哪怕情报传递一次次中断,哪怕特务的监视越来越严,哪怕自己随时可能暴露,他们也绝不放弃。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抉择,更显出超越凡俗的崇高与悲壮。

革命英烈的“壮志未酬”,只是“结果”层面的一时挫败,却从来不是“精神”层面的失败。他们的精神火种早已穿越时代,时至今日,依然在民族的记忆中熠熠生辉。正如国台办发言人陈斌华所言:“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等先烈的坚守与忠诚、奋斗与牺牲,人民不会忘记,历史不会忘记!他们的理想信念与意志品质,必将激励两岸同胞为早日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他们以血肉之躯铺就了通往光明的道路,其未竟的壮志,早已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征程。

这,正是《沉默的荣耀》令人荡气回肠的精神内核。(李愚)

责任编辑:王大治(QJ0026)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